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境界论的第三组话语是“水月相忘”。“水月相忘”话语系列主要有“水月相忘”“无住生心”“能所双泯”“以我转物”“大圆镜智”等。
心物问题是佛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。《楞严经》指出:“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迷己为物,失于本心,为物所转。故于是中,观大观小。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”(卷二)众生迷失本心,追逐物相,被外物诱惑。一念回光,就能断除对外物的攀缘。这是教门的大问题,也是禅宗的大话头。
参禅悟道,就是要在声色纷纭的物质世界中,保持心灵的明净与自由。禅宗指出迷己逐物的错误,“业识茫茫,盖为迷己逐物”, (《五灯会元》卷四《道献》。)在接机时,常常借此话头来启发学人。
禅宗关于迷己逐物的典型的公案是镜清问僧。镜清问僧:“门外是什么声音?”僧人说:“是雨滴声。”镜清说:“众生颠倒,迷己逐物。”僧云:“师父你说应当怎样来体会?”镜清说:“不要迷失了自己。”僧人问:“怎么才能不迷失自己?”镜清说:“出身犹可易,脱体道应难。”(《碧岩录》第四十六则)
展开剩余40%对此则公案的要旨,正如圆悟所评唱,“衲僧家于这里透得去,于声色堆里不妨自由,若透不得,便被声色所拘”。禅僧颂云:
帘头雨滴声,历历太分明。
若是未归客,徒劳侧耳听。
(《禅宗颂古联珠通集》卷三十二《白杨顺颂》)
镜清明明知道是“雨滴声”,却问学僧是什么声音,旨在考验僧人的悟境。僧人随着舌根转,说是雨滴声,可谓为物所转。殊不知,“轩檐水玉,原系己身”。若是能进入能所双泯的境界,则所听到的屋檐下的雨滴声就是自己,在这种境界里没有自己与其他的对立。此时,自己会有好像变成雨滴了的感觉,听着雨滴声的时候,不知道是雨水滴落下来,还是自己在滴落下来,这就是雨水与自己成为一体的世界,也就是“虚堂雨滴声”所表现的世界。
摘自吴言生《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》
发布于:陕西省鼎泽配资-在线配资门户投资-杠杆软件-股票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